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贵州高考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贵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来源:2exam.com 2013-3-22 14:56:55

贵阳市2013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一)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l3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即国在家中,家国同构。与此家国同构的国家相适应,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古代政治生态。在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国家的权力和财产是按血缘的亲疏分配,君权与父权是同一的,君权只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大,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

这样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历程。

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君子世界”,古代希腊、罗马则与此不同,其思想文化起步于“市民世界”。正是由于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君子世界”,具有贤人的作风,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德受到特别关注,被提到了“天理”的高度,以道德为人性,以道德为人的良知,在古代甚为流行。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包含政治也被伦理化,也即是说政治与伦理融合。

早在殷周时期,道德就纳入了政治范畴,开启了道德与政治的融合。“以德配天”或者“德配天地”就是此结合的最初形式。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到周王朝时,君主的人格如何被认为是治政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殷王朝的败亡,就在于最高统治者殷纣王失德:因此,君主在国家统治中要发挥权力的影响,但非权力性影响即统治者本人的人格影响也十分重要。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把此提升到“德治”的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孟子则更进了一步,直接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仁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秦代的法家便是持此主张,但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这种德与政相分离的主张,完全行不通,秦王朝短命便是证明。在古代的政治生态中,权力不能代替氏族血缘的亲情,道德不能缺位,德与政不能分离,因此,道德与政治相融相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德在政治统治中起的作用,对维护一家一姓的氏族统治如此,对取得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权,同样如此,西周时期,随着部落战争的结束与中原地区的统一,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氏族通过分封的形式与地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血缘氏族与地域相结合的新的社会政治单位。在此社会结构中,不仅存在着血缘氏族,而且还存在非血缘的异姓和被征服者,这种历史情势的变化,决定了对原来只是维护氏族血缘的血亲之爱的突破和发展,把爱扩大到血族以外的异姓部落,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学就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势。他把原来是血亲关系的兄弟作出了普遍化的解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四海为一家,天下皆兄弟,不以血缘论兄弟了,兄弟之间爱不以血缘为限了。孔子的“仁”学奠定了道德与政治相融合的理论基础。正是在“仁”学基础上,孟子在政治上提出推恩原则以及所谓“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把仁与政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

(节选自2012l0l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时期人们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天子的德行,这意味着道德进入政治范畴,道德和政治开始融合。

B.中国古代统治中统治者本人的人格影响十分重要,德与政不能分离,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以殷纣王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阶层的失德,才导致了殷王朝的败亡。

C.儒家提倡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秦代法家则认为政治与道德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互相替代,这种德政分离的主张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是完全行不通的。

D.无论是维护有着血亲关系的氏族统治,还是取得对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权,道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政治相融相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把道德提到了“天理”的高度,这是因为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君子世界”,具有贤人的作风,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已成为人们的良知。

B.存殷周王朝,国家的权力和财产是按血缘的亲疏来分配的,君权与父权同一,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氏族血缘亲情在维护国家的统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C.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有别于西方古代的政治生态,两种不同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历程,一个发展成了“君子世界”,一个发展成了“市民世界”。

D.在古代统治中虽说权力不能代替氏族血缘的亲情,但道德不能缺位,德与政不能分离,君主在国家统治中既要发挥权力影响,又要发挥统治者本人的人格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国在家中,家国同构,即“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与此相应,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同古代政治生态。

B.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结构中,不仅存在血缘氏族,而且还存在非血缘的异姓和被征服者。

C.虽然孔、孟提倡的德治与仁政在中国历史上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政治理想,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D.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把君主的非权力影响即人格影响提升到“德治”的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从而把德、政直接结合起来,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病,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        祥:详细

C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3分)

①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③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⑤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⑥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清平乐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8.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答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聂鑫森

D市博物馆副馆长闻风,素来阴沉着的脸,忽然转晴了。无论何时何地,见着馆里的任何一个人,他都会主动迎上去,笑眯眯地打招呼,嘘寒问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原是文物局政工科的一个科员,35岁时,派到博物馆来任副手,眨眼间就五年了。原想熬上两三年,疏通好各方面的关系,“扶正”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想错了,博物馆是个学术气氛很浓的地方,讲究学历、职称、资历和学问,他一个行政干部,面对金石、书画、瓷器、杂项,两眼一抹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谁服他的气?何况,馆长白苇秋虽说已是五十好几了,但做人做事让人挑不出毛病,且是文物界著名的鉴赏家,著述多种,尤对古玉等杂项独具慧眼,指望他退位,还有一段不短的日子。

可白玉也不是绝对无瑕,闻风终于抓着白苇秋的把柄了,他能不转忧为喜?

按历来的规定,凡博物馆工作人员,是禁止去购买和收藏古玩的。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接触公家的大量古玩,要做到一尘不染,谈何容易,唯一能证明他们清白的,是家中绝无古玩的痕迹。一向标榜自己从不去古玩市场的白苇秋,在一个冬日的上午,却戴着口罩,围着围巾,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女人和一个中年汉子,在古玩市场转了一大圈,还买了不少的小玩意。

有一个古玩商,曾到博物馆来问教过白苇秋,他记住了白苇秋右耳垂上的一颗黑痣。因此,当这一行人走出他的店铺时,他给闻风打了个电话,信誓旦旦地说:“当然是白馆长,错了我负责!”

闻风嘱咐他不要到处乱说,他得认真做些调查。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白苇秋为什么蒙着口罩,心里有鬼嘛,还不是怕被人认出来!

这些日子,闻风没有惊动任何人,上班准时来,然后就借故开溜,直奔古玩市场去明察暗访。要扳倒一个人,首重证据,必须有当事人的纸写笔载,在这个方面,他不会心慈手软。

他拥有的证据,越来越清晰了。

自苇秋在一家叫“雅玩斋”的古玩店,买了一个淡红色的“寿”字玉佩,花了三千元。老板说材质是红翡的,白苇秋答:“不是。是白玉,淡红的是汗沁、血沁、土沁。”钱是那个中年汉子掏的,玉佩却由那个年轻女人收进了小挎包。

在“崇古阁”,白苇秋看中了一只青玉手镯。老板说那玉中含着几滴水,摇起来还动,很多顾客都说这镯子是玉石合成材料做的,要不怎么会有水在里面?所以开价才两千元。

“那个戴口罩的人很大方,没有还价,很爽快地买走了。”

在“求古居”,白苇秋买走了一个晚清时的紫檀雕花笔筒。

在“采珍馆”,白苇秋买走了两只古旧的铜马镫。

至于那个女人是谁,闻风一直没法调查清楚。但可以猜测,那准不是个什么正经东西,而且和白苇秋关系暧昧,要不这些贵重的古玩,怎么由她收着?中年汉子也不知是个什么出处,应该是白苇秋的“跟班”兼“财务大臣”,土不拉叽的样子,却是靠得住的。

闻风的调查,做得相当细致,也相当保密。证据更是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

铁证如山,不压死白苇秋才怪。

闻风又亲自撰写了一封“检举信”,连同所有的材料,兴高采烈地送到了文物局的纪委办公室。

他知道纪委对于这些材料,还要进一步的调查和落实,时间会长一点。但他相信,天大的喜讯会如期而至。

一个月过去了。

D城的《都市新闻报》忽然在头版刊出了一篇通讯,题目是“白苇秋破例识古玩,民工妻赴沪喜换肾”。

正在翻阅报纸的闻风,触了电似的猛地跳起,然后又无力地坐下,睁圆一双眼睛,急急地读下去。

白苇秋果真去了古玩市场,果真购买了古玩。跟随他去的两个人,一个是D市慈善总会的副会长林菁,一个是农民工劳犁,他租住在D城的一条小巷里,和白苇秋是邻居。劳犁的妻子患了肾衰竭的大病,命悬一线,白苇秋捐助过不少钱。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换肾,而换肾需要五十万的巨款。

白苇秋没有什么积蓄,他领着劳犁去了慈善总会求助。可人家财力也有限,求助者太多了,顶多能拿出几万元。思来想去,他只能破例去一趟古玩市场了,凭借他的眼力和学识碰碰运气。但他不能不慎重,从银行取出仅剩的存款两万元交到劳犁手上,在选好古玩后由他付款,又请了林菁一路同行,买好的古玩由她暂收。他手不过钱也不过物,以免他人说闲话。之所以要戴上口罩,是怕古玩商认出他,导致看中的东西不肯出手。

老天有眼。白苇秋居然就“捡漏”了,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宝贝”。那只青玉镯子,玉中含水,称之为“空青”,稀罕至极。那块“寿”字玉佩,似玉而分量却轻,有点像琥珀,名曰“脱胎”,为玉中之玉、玉中之王。这玉佩先是被死人佩着入葬,经历数百年受了尸气,出土后又佩在生人身上,尔后再陪葬、再出土。入土出土两三次以上者,方为“脱胎”。把它放入一碗水中,水会变得通红。

所有古玩的出手,都是白苇秋亲自打电话给一些大收藏家的。但钱货交割时,林菁、劳犁和他都在场。“空青”卖了十五万元,“脱胎”卖了三十万元,其余的古玩共卖了七万元。都由林菁交给了劳犁。

劳犁要退回白苇秋垫付的本钱。

白苇秋说:“你们留着用。我们一家,每月都有工资哩!”

闻风看完报纸,失望、痛苦、愤懑、惊恐,百感俱生,然后,又渐渐地冷静下来。他想:明天是星期五,按规定,上午是业务学习,何不出个通知,组织全馆人员学习和讨论这篇通讯呢?这件事,就不用和白馆长商量了。

他移近桌上的电话,拨起了纪委办公室的号码……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博物馆副馆长闻风“素来阴着的脸”近来“忽然转晴了”,主要是因为当博物馆副手已经五年的他想疏通各方面的关系,搞好人际关系,争取早一点“扶正”。

B.白苇秋作为馆长当然知道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不得去购买和收藏古玩的,所以他只得蒙着口罩去古玩市场,生怕被别人认出来而耽误了他为农民工做好事。

C.小说写了一个古玩鉴赏家为帮助农民工而买古玩、卖古玩的故事,作者文笔洗练,文字精到,在行文中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借以凸现人物的文化品格。

D.小说构思奇崛,从闻风发现白苇秋买古玩,到亲自调查并送检举信,再到在报上读到通讯及准备组织全馆人员学习和讨论通讯,可谓尺幅兴波,一波三折。

E.闻风看完报上的通讯可谓百感俱生,失望,痛苦,愤懑,惊恐。作品最后写到闻风准备组织全馆学习、讨论通讯,给小说带来一抹亮色,也表现了他的转变。

2)结合全文,概括馆长白苇秋的性格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闻风还是白苇秋?请简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小说以“古玉”为题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休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长篇小说《红楼梦》问世以来,市面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一批批《续红楼梦》之类的续作,但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水准,这些续作同原作相比都是判若云泥

B.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和浩如烟海的新技术,我们不禁会发出“我落后了”“不学习不行”的感叹,于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运而生。

CWTA国际巡回赛深圳赛北京时间l5日落下帷幕,我国选手李娜余勇可贾,以21艰难击退捷克老将扎科帕洛娃,取得她职业生涯的第7个巡回赛单打冠军。

D.著名楼盘“富力泉天下”虽早已售罄,但因为物业服务、交通设施、小区配置等方面不够便利,因而十室九空,真正入住的居民少之又少,令路过的行人唏嘘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回望2012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加快和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

B.贵州省遵义市首创的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创举,值得学习和推广。

C.发达国家的“智囊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对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D.公安部于201311日正式施行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16.采用总分或分总的句式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添加语句;语意要连贯。(6分)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5分)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历史人物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洼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有人说,《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